奶牛保健操及疾病治療工作規范(3)
1 酮病(奶牛妊娠毒血癥:圍產牛) 1.1主要癥狀 本病主要發生在圍產期的奶牛,急性病例初期體溫、升高39.5℃以上,脈搏、呼吸正常,瘤胃蠕動減弱,反芻減少或停止,糞便干,精神沉郁,走路搖晃或臥地不起,可視粘膜發紺、黃染,呼出氣體有爛蘋果味,目光呆視,而且伴有神經癥狀(亂添鐵管、磨牙),對藥物無效,發病后2~3日死亡或臥地不起而被淘汰。 亞急性病例多于分娩3日后發病,采食減少或廢絕,產量下降,糞干,漸進性消瘦,有的伴發乳腺炎,胎衣不下,尿液偏酸pH 6.0,具酮味,酮體檢驗陽性,乳汁酮體檢驗陽性,藥物治療效果差,后期臥地不起,衰竭死亡。 1.2酮病的診斷 1.2.1多發生于產前過度肥胖的奶牛。 1.2.2在產犢后圍產后期突然發生不食,躺臥。 1.2.3藥物治療效果很差。 1.2.4血糖含量下降,游離脂肪酸升高。 1.3治療處方 1.3.1靜注 50%葡萄糖500~1000毫升; 地塞米松 (0.5~1毫克/千克)× 2; VC(1克/支=10毫升;3~5克); VB1(0.25克/支=10毫升;0.25~1.25克); 葡萄糖酸鈣(20毫升/支=2克;80~150克)或鈣磷鎂注射液500毫升。 1.3.2配合灌服 健胃藥(250克/袋)×2; 水 35千克;人工鹽100克;小蘇達150克。、配合肌注 速解靈20毫升或頭孢噻呋鈉1g,科特壯30毫升或注射胰島素。灌服丙酸鈉114~228克或丙二醇117~342克,2次/日。 1.3.3療程:靜注1次 /日;連用3日,但治療效果很差 2 奶牛酮病(泌乳牛) 2.1主要癥狀 2.1.1分為臨床型和亞臨床型兩種 2.1.2正常奶牛血清酮體含量為17.2毫摩爾/升(100毫克/升);臨床型奶牛血清酮體含量為34.4毫摩爾/升(200毫克/升);亞臨床型奶牛血清酮體含量為17.2-34.4毫摩爾 /升(100-200毫克/升)。 2.1.3 3-6胎牛多發,發生于產后3-6周內,產前和分娩后8周也有發生。 2.1.4病牛頑固性消化障礙,不食精料,有的采食減少或停止,反芻減少,瘤胃蠕動減弱或消失,體溫一般正常,產奶量下降,牛體日漸消瘦。 2.1.5神經癥狀:初期興奮、吼叫、頂撞物體、聽覺過敏、耳豎立、視物障礙。 2.1.6有的臥地不起,與產后癱瘓有相似癥狀。 2.2奶牛酮病的診斷 2.2.1常發生于圍產后期。 2.2.2化驗:低血糖高血酮,酮病測試試紙條檢測尿呈陽性。 2.2.3根據臨床癥狀。 2.3治療 2.3.1補糖:50%葡萄糖500-1000毫升,靜脈注射,每日一次,連用3-4日。 2.3.2應用糖皮質激素和胰島素,地塞米松50-100毫克/日,肌肉注射1次/日,連用3-4日。胰島素300-400u/日,肌肉注射1次/日,連用3-4日。 2.3.3對有神經癥狀的奶牛:25%硫酸鎂100-200毫升,皮下注射,1次/日,連用3日。經此治療,治愈率可達70%以上。 3 產后癱(產后乳熱癥) 3.1主要癥狀 奶牛產后在3日內發病,個別在產前數小時發病。前驅癥狀:呈短暫的興奮和抽絮,然后牛站立不穩更多的倒地不起,體溫逐漸降低,耳根冰涼,肌肉顫抖,瘤胃蠕動停止,反芻停止,無糞便,牛伏臥,頸,胸,腰呈S形,最后呈昏迷狀態,對外界刺激減低或無反應。 3.2診斷方法 要區別奶牛妊娠毒血癥,低鎂血癥(敏感性增高、抽蓄、強直驚厥),瘤胃酸中毒。 3.3治療方案 3.3.1靜注下列藥物:25%葡萄糖(500毫升/瓶)×2; 鈣磷鎂(500毫升/瓶)×2; 葡萄糖酸鈣(20毫升/支=2克;80~150克); VB1(0.25克/支=10毫升;0.25~1.25克)。 肌注 速解靈20毫升或頭孢噻呋鈉1g。 3.3.2療程:1次 /日;連用3 日。 3.3.3注意事項: 3.3.3.1臥地不起的牛逐漸加鈣的量。起不來的牛需每日得到至少兩次以上的擠奶、翻身、飲水、喂料等正常護理。防止褥創發生。 3.3.3.2靜脈注射 鈣劑靜注時要注意聽診心臟的心率與心音,當心率超過90次/min,心音弱者應減慢注射速度,當牛出現呼吸加速或呼吸減弱時應立即停止輸液,而且必要時立即輸硫酸鎂注射液。 1 胎衣不下 1.1主要癥狀 產犢24小時之后胎衣滯留不下的稱為胎衣不下。 1.2治療處方 1.2.1治療方案處方 在產后24小時未脫落,但未出現全身癥狀的可用以下處方。 肌注 速解靈20毫升或頭孢噻呋鈉1g, 連用3日。 1.2.2治療處方 對有全身癥狀(體溫升高40℃以上,精神重度沉郁,食欲減退或廢絕,反芻停止)。 靜注:25%葡萄糖(500毫升/瓶)×2; 氟尼辛葡胺2.2毫克/kg,×2肌注; 葡萄糖酸鈣(20毫升/支=2克;80~150克); 10%NaCI(500毫升/瓶)×2; 5%葡萄糖(500毫升/瓶)×1; VC(1克/支=10毫升;3~5克)。 肌注:速解靈20毫升或頭孢噻呋鈉1g, VB1 750~1250毫克(30~50毫升),科特壯30毫升/次肌注。 灌服:優補鈣(200克/袋)×2;健胃藥 (250克/袋)×2;人工鹽100克;小蘇達200克;水35千克。 2 子宮炎 2.1主要癥狀 產后15日,奶牛的子宮仍未復舊,排惡臭的液體或膿、當子宮頸口關閉下,膿性分泌物排不出來,奶牛體溫升高(40~41.5℃)精神沉郁、瘤胃蠕動減弱或停止,脫水。 2.2治療處方 2.2.1處方 肌注:速解靈20毫升或頭孢噻呋鈉1g ,連用3日。乙烯雌酚20毫克,肌肉注射,1次/日,連用3日。 2.2.2處方 如有全身癥狀(體溫≥40℃以上,精神重度沉郁,食欲減退或廢絕,反芻停止)。 靜注:25%葡萄糖(500毫升/瓶)×2; 氟尼辛葡胺2.2毫克/kg,×2肌注; 葡萄糖酸鈣(20毫升/支=2克;80~150克); 10%NaCI(500毫升/瓶)×1;5%葡萄糖(500毫升/瓶)×1; VC(1克/支=10毫升;3~5克)。 灌服:優補鈣(200克/袋)×2;健胃藥 (250克/袋)×2;人工鹽100克;小蘇達200克;水35千克。 肌注:速解靈20毫升或頭孢噻呋鈉1g;VB1(0.25克/支=10毫升;0.25~1.25克)。乙烯雌酚20毫克,肌注1次/日,連用3日。可促進子宮收縮,排出膿性分泌物。 療程:1次 /日,連用3 日。 3 產道損傷 在難產助產中因對產道未保護好而引起陰門、陰道及子宮頸的撕裂創。 3.1主要癥狀 產犢時胎兒過大或難產造成陰門損傷,陰道損傷及子宮頸損傷,子宮破裂及穿孔。 3.2診斷方法 3.2.1產完犢后,接產人員戴無菌手套伸入產道內,仔細檢查產道損傷的情況,如破口大小、深淺、方向等。 3.2.2檢查創口有無出血,有無挫滅的組織。 3.3處理方法 3.3.1麻醉:薦尾硬膜外腔麻醉或后海穴封閉。 3.3.2用滅菌生理鹽水紗布清除產道損傷處的血凝塊及異物。 3.3.3用沾有0.1%新潔爾滅的滅菌紗布拭擦陰道壁。 3.3.4根據創口的部位,采取以下縫合方法: 3.3.4.1陰門上聯合撕裂創,或陰門側壁皮膚撕裂創,5%碘酊消毒皮膚創緣,然后對創口進行間斷縫合。 3.3.4.2陰道腔粘膜肌層的撕裂創。 A.用創鉤開張陰門裂,盡量顯露陰道腔的破裂口。 B.在能顯露的創口的病例,可用持針鉗夾持縫針對創口進行連續縫合,每縫一針都需要拉緊縫合線,以便創口對合嚴密。 C.在不能顯露的破口的病例,則采用單手陰道內縫合法。術者用大號彎三角針系長1米的10—12號縫合線,在線尾打一活結,右手持針進入陰道內,用中指探查創口的方向及深淺后,拇指和食指持縫針穿過創口的一側緣后,將針拉出陰門外,針從線尾的活結內穿過,將縫線拉緊,使活結進入創口處,左手拉緊縫線,右手再持針進入陰道內縫合創口的另一個創緣后,再持針退出陰門外,拉緊縫線使兩創緣密接,以后每縫一針都要拉緊縫合線,直至將創口縫完為止。 3.3.4.3陰道腔清洗與消毒:用大塊滅菌紗布沾0.1%新潔爾滅清理陰道壁。 3.3.4.4術后肌注青霉素800萬單位。1次/日,連用5日。 4 子宮脫 4.1主要癥狀 子宮部分脫出或全部脫出。 4.2 手術治療 4.2.1首先由薦尾硬膜外腔麻醉。頭做硬膜外穿刺麻醉,注入3~6毫升2%普魯卡因(10毫升/支=0.3克)。 4.2.2器械準備:手術剪1把;三棱針1根;18#縫合線一卷;青霉素盒;膠墊若干;土霉素粉;白糖。 4.2.3清洗子宮:將脫出的子宮用紗布托起,與陰道平起,用0.1%新潔爾滅消毒液清洗干凈。 4.2.4均勻的向子宮粘膜上灑上白糖。 4.2.5還納子宮:先找到宮角,用雙手握拳用力向里推送,推送時注意要一直頂住向里推送,不要放開再推,否則容易引起更多的充血與出血,還納完畢后將胳膊在子宮內停留2分鐘左右,等待子宮復位。 4.2.6如果推送時發現子宮破裂,先要全層內翻縫合子宮,迅速 肌注 止血敏(10毫升/支=1.25克)×3;然后再推送子宮。(建議淘汰) 4.2.7向子宮內部投放土霉素粉100克。 4.2.8陰門做減張縫合。 4.2.9 5%碘酊消毒陰門固定線。 4.2.10術后護理: A.肌注 止血敏(10毫升/支=1.25克)×3 。 B.肌注縮宮素40~80單位。 C.靜注 25%葡萄糖(500毫升/瓶)×2;葡萄糖酸鈣(20毫升/支=2克;80~150克)。
下一篇: 肝片吸蟲病的病原癥狀診斷與防治方法
上一篇: 奶牛保健操及疾病治療工作規范(4)
京ICP備13017971號地址:北京市朝陽區農展北路55號
北京華牧直通廣告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電話:010-59195279Email:zgzysyw@126,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