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擠奶期間,觀察每一頭牛的乳區有無紅、腫、熱、痛病理變化:
1、凡紅、腫、熱、痛的乳區都是乳房炎乳區。
2、凡乳房失去正常彈性,呈木板樣硬度的乳區都是乳房炎乳區。
3、凡3把奶后的奶汁仍有異常變化的乳區,都是乳房炎乳區。
4、擠完奶脫杯后乳房不變軟、乳房輪廓不變小的乳區,可能是乳房炎,但要與乳房水腫進行鑒別。鑒別的方法是用手指按壓乳房,經30s后抬起手指,觀察有無指壓痕,如果指壓痕在5s內不消退,即為乳房水腫;如果指壓痕不明顯,呈木板樣硬度,即為急性乳房炎。另外,通過驗奶可以進行鑒別,急性乳房炎牛的奶會發生肉眼可見的變化。
5、凡有化膿性瘺管的乳房,均是因治療不及時或治療不當引起的乳房化膿(圖1-9-5)。
6、凡乳房內有大小不等硬塊的乳區,都是乳房炎乳區。
7、對新發的乳房炎牛,在后腿上系好標記帶,前
乳區用黃帶,后乳區用紅帶,左右腿代表左右區。
8、將新發的乳房炎牛轉群與隔離到乳房炎牛舍,交付獸醫進行診斷與治療。
觀察奶牛體表各處有無腫脹、外傷,腿上電子計步器帶松緊度是否合適,蹄病牛的蹄繃帶有無脫落、松緊是否合適(圖1-9-6至圖1-9-8)。
2. 產后牛群的巡欄
參見產后護理規程。
3.育成牛與青年牛群中病牛的挑出
(1)育成牛群的巡欄
育成牛發病率很低,最常發生的疾病是損傷,如挫傷、骨折、創傷;傳染性角膜結膜炎也是育成牛常發生的疾病之一。經常飼喂泌乳牛剩料的育成牛可能發生蹄葉炎,巡欄人員應重點觀察育成牛是否發生這些疾病。
(2)青年牛群中病牛的巡查
最常發生的是早產與流產。無布魯氏菌病污染的牧場以及沒有飼喂霉敗變質草料的牧場,早產與流產的年發病率在7%左右。如果早產與流產發病率明顯升高,要查明早產與流產發病率升高的原因,無菌采取流產胎兒的肺、脾、肝、真胃等臟器病料,送化驗室進行細菌學診斷,確定病原。采取流產母牛的血液送化驗室,分離血清,對布魯氏菌病、牛傳染性鼻氣管炎(IBR)、牛病毒性腹瀉(BVD)等傳染病進行血清學診斷。
巡欄中注意懷孕青年牛的體況,特別注意懷孕后期青年牛的體況,防止過肥,體況評分不能超過3.5分。對體況超過3.75分的牛,通過調整飼料,控制體況。
青年牛產前乳房炎的檢查:青年牛產前乳房炎發生多與臥床潮濕、糞道污染及飼料變質及飼料中含有玉米赤霉烯酮毒素等因素有關。巡欄人員發現產前乳房炎牛后,要在牛體上標記,將其轉群到乳房炎病牛舍進行診斷與治療,提出預防產前乳房炎的建議,如產前70d向乳房內注射干奶藥、搞好臥床與糞道的清理、嚴禁飼喂霉敗變質飼料等。
4.犢牛舍病牛的巡查
(1)犢牛呼吸道疾病的巡查
進入犢牛舍如果不時聽到咳嗽聲,說明犢牛發生了呼吸道疾病,要仔細觀察犢牛的精神狀態、呼吸表現,有無流膿性鼻涕(圖1-9-9)、有無呼吸困難(圖1-9-10)。
對流膿性鼻涕與呼吸困難的牛,應在牛體上進行標記,通知犢牛舍管理人員,對發病犢牛隔離、診斷與治療。
對呼吸快伴有拉稀糞的犢牛也要在牛體上進行標記,通知犢牛舍管理人員,對發病犢牛隔離、診斷與治療。

(2)犢牛消化道疾病的巡查
進入犢牛舍要注意犢牛臥床上及飼喂通道上犢牛糞便的性狀,稀薄、帶有腸黏膜、灰色、巧克力色、綠色、血色、帶有大量泡沫的糞便等都是犢牛消化道疾病的表現。
腹瀉的犢牛,尾根及肛門周圍的被毛上大都粘附大量的糞便(圖1-9-11),被毛粗亂、消瘦。腹瀉嚴重的犢牛,眼窩下陷、脫水,精神萎靡,在臥床的一角落臥地不起。對腹瀉的犢牛,應在牛體上進行標記,隔離、診斷、治療。
(3)新生犢牛鼻部皮膚、牙齦的觀察
新生犢牛常常有鼻端皮膚紅和牙齦紅的癥狀。要檢查犢牛牙齦充血的程度和犢牛體溫變化,并統計發病率,如果所有新生犢牛都有這種變化但體溫正常,可能

是犢牛先天性維生素C缺乏癥的表現(圖1-9-12)。經過10d左右,鼻端皮膚紅與牙齦充血的癥狀逐漸消退。如果產后20d左右,犢牛鼻端皮膚出現潰瘍變紅、牙齦充血、體溫升高到40℃以上,可能發生了傳染性鼻氣管炎(圖1-9-13),應采血送檢,進行血清學診斷。

(4)犢牛其他疾病的檢查
注意犢牛有無臍疝、直腸與肛門畸形、先天性維生素D缺乏癥、皮膚病。
(5)犢牛發病原因的巡查
牛舍的環境巡查:檢查牛舍空氣、溫度、濕度是否符合犢牛舍管理標準。
犢牛舍臥床的巡查:臥床墊料是否衛生,臥床墊料是否定期更換。奶桶、水桶、料桶是否定期消毒。
新生犢牛吃的初乳是否符合標準,吃初乳后犢牛的免疫球白是否達到要求的標準。
喂犢牛的奶是否真正做到巴氏消毒。發現有不符合犢牛管理標準的問題,要向相關負責人員或場長匯報,改善管理措施,減少犢牛疾病的發生。